近年来,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,关于人参的研究也取得显著成果,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及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备受瞩目。
为了更深入地探索人参在生物医药材料、护肤品、食品等领域的应用价值,巨子生物×速力奥《人参皂苷档案》科普栏目已上线。本期将为大家介绍:「百草之王」一人参。
1.【人参起源密码】活化石的前世今生
▌命名溯源: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及根茎「1」,「Pa- nax」来源于希腊语,意为「包治百病」。由于根部肥大,形若纺锤,常有分叉,全貌颇似人体得名[2]。
▌物种起源:可追溯到新生代第三纪(6500万-180万年前),分布范围急剧缩小,使得人参及其相关的植物成为了稀有的孑遗植物[3」。
▌文字实证:殷商青铜器铭文现最早「参」字,距今已有3000多年,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最早记载「人参」的文字资料,基于此可以推断,中国是人参的发源地之一[4]。
▌药典定位: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对人参的药理学作用有这样的描述:「人参亦称人衔,鬼盖。主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明目,开心益智。」凭借这些神奇而广泛的药理学作用,人参在中药领域享有「百草之王」的美誉[5]。
2.【人参属植物地理志】跨越全球的生存智慧
人参属植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分布,但以东亚和北美为主要分布区域。在中国,人参、三七、西洋参、竹节参等不同种类的人参属植物分布各异,涵盖了从东北到西南的广泛地理区域。
◆人参分布区:人参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,黑龙江/吉林/辽宁等省份,以及朝鲜和前苏联远东地区[6,7]此外,人参也在美国、加拿大、俄罗斯、日本等国家有分布[8]。
◆ 三七分布区:三七又称南方人参,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山地区[6]。此外,在东南亚地区,三七、越南三七和屏边三七也是主要分布的人参属植物[9]。
◆ 西洋参分布区:西洋参早期作为人参的代用品被广泛种植,并在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引种栽培[6]。中国是西洋参世界三大主产地之一,已有300多年应用和40多年的栽培历史,形成了东北、北京、山东三大主产区[10]。
◆竹节参分布区:竹节参分布于中国西部至日本,是一个多变化的复合群[7]。
3.【人参属植物分类解析】两大类群的分布
■ 古老类群:
• 代表物种:人参、三七和西洋参[11]。
• 特征:短直立根茎+肉质根发达+间断分布。
■ 进化类群 :
• 代表物种:竹节参、姜状三七、屏边三七等[11]。
• 特征:匍匐根茎+肉质根不发达+连续分布。
4.【人参用药历史】从甲骨文到新资源食品
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发现、记录、应用人参的国家[12]。
→ 开垦期(殷商):殷商时期,《甲骨文合集》就有象形文字「参」的记载。
→ 奠基期(秦汉):《伤寒论》有21方以人参为配伍,已经形成人参应用的规律和体系[13]。
→ 鼎盛期(唐宋):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撰有两本医典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收录755个人参处方[14]。
→ 衰退期(明清):李时珍编著的《本草纲目》进一步推动人参需求的增长,但人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[15]到了清朝,人参面临资源稀缺、价格高昂等现状[16]。
→ 复兴期(现代):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,是人参产业的扩张期。2012年获批新资源食品后,人参产业进一步壮大,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[17]。
5.【现代科研突破】人参属植物的应用价值
◆ 药理活性:具有免疫调节、消炎、提高机体抵抗力、提高食欲等生物活性[18,19]。
◆ 现代发现:人参的活性成分人参皂苷还具有抗疲劳、抗衰老、抗肿瘤、提高机体免疫力、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功能[20]。
◆ 产业转化:生物医药、化妆品、保健品和食品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。
[1]梁英杰.人参(综述)[J].广东医药资料,1979(06).
[2]孙立艳.中药中的神草人参[J].开卷有益(求医问药),2019(2):53-56.
[3]李向高,孙桂芳,王丽娟,古代人参基原考辨[J].中药材,2002(11):818-823.
[4]宋心东,张国荣,赵岩,我国人参种植业现状与发展趋势[J].人参研究,2013,25(3):43-45.
[5]张均田.人参研究的最新进展[J].江苏大学学报(医学版),2009,19(3);185-191.
[6]辜旭辉,于文涛,栾春海等,人参、西洋参种质资源的生态环境和分布[J].人参研究,2006(02):
4-7.
[7]罗闰良.南朝鲜的人参[J].世界农业,1991(01):28.
[8]沈亮,吴杰,李西文等.人参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及农田栽培选地规范[J],中国中药杂志,
2016,41(18): 3314-3322.
[9]夏鹏国.东南亚三种人参属植物的比较及三七中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研究[D1.西北农林科
技大学,2015.7.宋砚农,谢成科、四川人参属植物的分类研究[J].华西医科大学学报,1986(04):322-327.
[10]黄林芳,索风梅,宋经元等.中国产西洋参品质变异及生态型划分[J].药学学报,2013,48(04):
580-589.
[11]鲁歧,富力,李向高.人参属植物分类学的研究进展[J].吉林农业大学学报,199.(04):107-111+120.
[12]李向高,张崇禧,孙光芝.中国古代人参绝非党参[J].人参研究,2002.(04):2-3.
[13]张福仁.浅谈人参药用史[J].吉林中医药,1990.(01):32.
[14]姚英.孙思邈在唐代的医学声誉研究[J],洛阳师范学院学报,2009.028(4):96-98.
[15]宋承吉.李言闻 李时珍是世界上-最早系统研究人参的学者[J].人参研究,1989(4):3.
[16]蒋竹山.(2015),人参帝国:清代人参的生产、消费与医疗,浙江大学出版社.
[17]王思明,赵雨,赵大庆.人参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[J].中国现代中药.2016,18(01):3-6.
[18]Liu C X,Xiao P G.Recent advances on ginseng research in China.JEthnopharmacol,
1992.36:27-38.
[19] Sun L Q,Information 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inseng, the king of traditional and herbal medicines.Asien JDrug Metab Pharmacokinet,2004,4(4):264-282.
[20]张春枝,安利佳,金凤燮.人参皂苷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[J].食品与发酵工业,2002.(04):70-74.